《芳华》是由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剧情片,由冯小刚执导,严歌苓编剧,黄轩领衔主演,苗苗、钟楚曦联合主演,杨采钰、李晓峰、 王天辰出演、王可如、隋源等参加演出。《芳华》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,以1970至1980年代为背景,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,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,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着变数的人生命运故事。该片于2017年12月15日在中国、北美地区同步上映。
碧色寨火车站位于蒙自县城北面10公里的草坝镇碧色寨村山梁上。宣统元年(1909年)4月13日滇越铁路铺轨至碧色寨,建碧色寨车站。

宣统二年(1910年)滇越铁路通车,使最初只有十几户人家的碧色寨,成为铁路线上的一个特等站,迅速成为一个异常繁忙的中转站及贸易集市,成为云南进出口贸易的重要集散地。

从1910起的30多年时间,碧色寨一直扮演滇越铁路沿线第一大站的角色。等待运输出国的大锡、皮毛和大米装满了仓库,火车的汽笛声,搬运工的号子声昼夜不停,法、英、美、德、日本和希腊人接踵而至,纷纷在这里开设洋行、酒楼、百货公司、邮政局。

每天有四十余对列车在此经停,拉人装货,洗车加水,热闹非凡;美女富商,洋酒咖啡,错落杂陈。其开放和繁华程度,在滇南一带无首屈一指,昆明人、越南人艳羡地将其称作“小巴黎”。

碧色寨,一条极富传奇色彩的跨国“米轨”铁路由此穿过,一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“寸轨”铁路由此延伸……

一个曾由法国人经营,让中外商贾,冒险家,大亨,无赖,怀揣一个个梦想,不畏苦旅万里,孜孜追寻而来的边疆火车站。

1903年,法国与清政府签订协议,开工修建一条连接云南昆明与越南河内的窄轨铁路,因其铁轨只有1米宽,又称为“米轨”铁路。历经六年的磨砺,二十多万中国劳工付出巨大代价,1910年4月,火车终于开进了距蒙自县城14公里处的草坝村站,一页崭新的历史由此展开。

草坝站坐落在一座山头之上,可以俯瞰蒙自县城及其周边的田园。某天黄昏,滇越铁路的指挥长,伫立在站前,眺望夕阳下的田野与波光鳞鳞的长海,美妙绝伦的景色震慑了他的心,猛然间,灵光咋现,他便赋予草坝站一个浪漫而极富诗意的站名:碧色寨。

一时间,碧色寨车来车往,人声鼎沸,南来北去的商旅,马帮络绎不绝;商号,饭店,旅店,甚至青楼,赌场,烟馆一应尽有。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希腊人开设的哥卢士酒店,它是当时最豪华的,经营西餐,出售各国洋酒,供中外人士住宿,谈生意,做买卖,好不兴隆。

历史已翻过几多页,岁月也逝去一百多年,一直想乘坐滇越铁路,沿着那段粗犷沉重的历史线条,穿行滇南的山地田原,寻觅渐渐远去的迹印。但是,这一普普通通的愿望,如今已成为一个破碎的梦:2008年,由于营运不佳,维修经费不足,滇越铁路彻底停运,永久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
走过一个黑沉沉的铁道大弯后,映入眼帘的景色,简直就是一幅经典的美国西部大片的定格场景:远去的铁路,寂寞的站台,高高的水塔,斑驳的墙壁,失明的信号灯杆;唯独缺少的就是一辆破旧的机车,一位倚墙而立的警长,我们就是骑马渐近的牛仔......

行车室门前,那面巴黎生产的铁路专用挂钟已有一百多岁了,虽然表面的刻度依然清晰,指针却不知去向。也许这样更好,既无需显示过去的时光,也不用提示今天的钟点,更不想预演未来的分秒。
「滇越铁路帮办房」

始建于宣统元年(1909),为滇越铁路帮办住所。1941年法国帮办撤走,该房由昆明铁路工区长居住,20世纪50年代用作碧色寨铁路公安局住所。

「滇越铁路碧色寨工程指挥所旧址」

1902年建,也叫“工兴房”。1905年滇越铁路滇段芷村至碧色寨开工时,碧色寨工程指挥所设于此,是当时碧色寨的第一栋瓦房建筑。

「亚细亚水火油公司仓库旧址」

光绪三十年(1904)法商在蒙自西门外正街开设亚细亚水火油公司代理局,专销该公司十字、宝盖、红鱼等牌煤油和蜡烛。滇越铁路通车后,公司于宣统二年(1910)在碧色寨设立分公司兼转运仓库,抗日战争初期停业。
「碧色寨分关员工食堂」
